中国到英国:“一本书”的距离
英国和中国距离很远,9000多公里,七八个小时的时差。
然而在许多人心里,这可能只是一本书的距离,一部电影的时间。
“英国的文学是世界文学里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张华说。
从未到过那里的中国人,或许也从《傲慢与偏见》中看到过英国的乡村庄园,从《远大前程》里见到过旧时的伦敦,从《理查三世》了解了英国宫廷的风起云涌,从《哈利·波特》中看到了英国学生的学习生活。
今年49岁的张华称自己是受英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一代人。“当年我们上学,课本里很多英国作家的作品。当时出的外国诗歌选集,第一首诗肯定是英国诗人的。”他说着,顺手拿出两本分别是1981年和1984年的选集,第一篇都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那时他对英国感觉很亲切,总是向往能够到英国去看一看。
2002年,张华去英国留学。他去了莎士比亚位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的故居,也到罗马去寻访过埋葬诗人济慈的公墓,还买了一套二手书:托马斯·哈代全集。
对于35岁的李天星来讲,英国文化的影响同样很大。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此后她曾去英国读书一年并数次到英国旅游。
“到了伦敦,我有种‘回家’的感觉。”她说。“我第一次去,却觉得一切都那么熟悉。”
刚刚安顿好,她就迫不及待地去探访了贝克街221号--大侦探福尔摩斯的住所,也去诺丁山淘了一些书--在那里的一个书店,茱莉亚·罗伯茨和休·格兰特在同名电影《诺丁山》中相识相爱。她还慕名去参观过英格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故居,也按图索骥地到托基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旧宅寻找小说中出现过的场景。
英语是中国普及程度最高的外语。“英国文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各种年龄段的各种职业的人群,都曾经或多或少的了解、并且喜爱着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杨庆祥说。“而在当下,英国文学作品的产业化,通过影视、周边的发展,让这些文学作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不仅仅是这些。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马克思在伦敦完成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以来的中国人。
同样,在大洋彼岸,也有不少英国人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7岁的凯西·卡弗现在中国一个小学教英语。虽然从小就知道中国的存在,这位英国姑娘告诉记者,她第一次对中国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是在十几岁时看到了《论语》中的这样一句话:“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很特别,至少对我们英国人来说很新颖。”她说。那时她想,有远方的国家不想归顺、甚至骚扰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使用武力去征服和彰显实力,而是自己加强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呢?“那时我已经知道中国曾经是文明古国,因此我首先感觉这是个很温和国家。”她说。
卡弗坦言,她对中国文学作品和文人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古代。“孔子对我来说是个很鲜明的中国符号,据说他的思想代代流传到今天也有重要的影响。”她说。她还看到过《西游记》、《红楼梦》这样的名著,还读过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
不过她表示,英国人对中国文学了解的就远远不如中国人对英国了解得多。“我对中国人的文学素养非常佩服,我听不少人提过莎士比亚、狄更斯,最少也能说上两句。”她说。
而张华却看到,英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品接触越来越多。
在2006年,他在英国看到到处都是《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海报。飞机上,一位手捧这本书的英国乘客告诉他,读这些书是英国人认识当代中国的主要途径。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奖后他的书在图书馆中受到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出版后也和现代文学作家老舍的《猫城记》一起出现在了伦敦街头的Waterstone's书店中。
曾访问中国30多次的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今年早些时候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出版,是中英两国增进相互了解的又一重要进展,并具有全球性意义。
除了图书,其他的文化交流方式也在增加。
2012年,为纪念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名剧《捕鼠器》公演60周年,上海现代人剧社首次把该话剧的中文版带到伦敦。上海现代人剧社总监张余希望这次演出可以为中国话剧来英国铺路。
“英国甚至欧美的观众对于中国话剧还很陌生,”他说。他们选择《捕鼠器》是因为英国观众比较熟悉,而接下来,他们希望把中国的原创剧目带到英国。“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让英国的观众一步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话剧。”
而浙江昆剧团则把中国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带到了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德演出,让英国观众了解到和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中国也有一位戏剧大师名叫汤显祖。观看了演出的斯特拉特福德艾文学院副院长泰乐爱说,“中英两国人民很幸运能拥有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样的戏剧大师,他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不朽名作”。
“尽管我们属于不同的文化中,但我依旧能够感觉到英国人和中国人相似的地方。”卡弗说。“比如,有礼貌、热爱文学、含蓄。我们都曾经辉煌过,然而现在我们都还有很多努力需要做。”
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50万华人。每逢春节,在伦敦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上都有大型庆祝演出。去年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达到六万。
英国已建立了27所孔子学院和113间孔子课堂,数量高居欧洲国家之首。而汉语已经成为英国中学第四受欢迎的外语。从参加“汉语桥”比赛的选手水平来看,中国国家汉办驻英国事务代表陈同度表示,这些年英国参赛选手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且,以前学汉语的很多是亚裔,而现在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也更加青睐汉语了。
杨庆祥希望这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出访可以推动中英双方在文化产业化方面更多的交流。“比如福尔摩斯,上次就成为了英首相访华的网友热门讨论问题之一。”他说。“中国目前也在致力于鼓励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我觉得在这方面中国可以更好地学习英国的经验。
“或许今后也会有更多的英国人来中国寻访作家的故居,或者书中故事发生的地方。”李天星说。
-
青岛大学中语国际
- 所在地区:山东青岛
- 行业类别:资格认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