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律博法学教育中心--高考自主招生

- 发布机构:三公律博法学教育中心
- 项目分类:学历教育
- 所在地区:
- 更新日期:2011年5月23日
- 浏览次数:2656
三公律博法学教育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权威辅导机构
▲自主招生关键信息
▲如何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料
▲细算自主考的收益、成本与风险
▲初步了解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
一、自主招生关键信息
“自主招生”是与“统一招生”相对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由省级教育考试院主管。“自主招生”则是各所大学行使《高等教育法》赋予的权利,自行设定选拔标准,自行组织选拔测试,自行拟定“预录取”、“虚拟录取”、“降分录取”、“专业加分”等优惠政策,不过这些优惠录取的措施最终仍要在“统一招生”的程序中“兑现”。
自主招生发轫于2001年,至今不到十年。2001年,江苏省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三所重点大学首开先河,进行“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2003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在全国22所重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这个新名词自此进入大众视野。中国政法大学也列在其中。
自主招生成长迅速,范围连年扩大,规模连年增长。从参与高校来看,年年加入新面孔:由2003年的22所增至2010年的80所,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由于高校逐渐降低报名门槛,对获奖成绩等“硬条件”要求降低或减少,且从限定于少数重点中学推荐到开放学生个人自荐,参加学生的数量也是连年增长,因此自主招生考试也被称为“小高考”。此外,如复旦大学推出“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招收文史哲专才,四川大学推出“偏才特考”等,均使自主招生样式多、羽翼渐丰。
自主招生量变引质变,成为招生“主干道”。2010年,北京大学在北京的统招计划为256人,而其在京自主招生认定人数已经超过这个数字;清华大学在京统招计划为243人,而其在京认定的自主招生人数为200人左右——自主招生与高考统招从“一小一大”到“平分秋色”。而在推出“面试预录取”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者关系更是呈现“逆转态势”。以复旦大学2010年的招生情况为例:上海面试预录取509人,自主招生试点计划170余人,高考统招计划投放270人,自主招生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七成;浙江招生计划共约230人,除去约50名保送生,100名通过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的学生,留给高考统招计划的仅文、理各40人,自主招生人数也已超过统一招生人数。也就是说,自主招生已从统一招生的“点缀”、“陪衬”、“补充”,转变为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的“主干道”。京、沪两地四所顶尖大学的经验,深具“指标意义”。
自主招生纳入国家规划,将是“未来定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完善招生录取办法,简历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可见,一流高校逐步从高考统招中“挣脱”,转而进行自主招生,将是大势所趋,这个大方向在可见的将来不会发生变化。
“自主招生”是各种族“特殊招生”中的一种。高校的是招生种类繁多,还包括“非通用语言(小语种)招生”、“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免费师范生招生”等,高中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及志向从中选择,把握机会。
一句话,自主招生早已不是“少数人的游戏”,也不再是“天边的彩虹”,而是你我可以奋力一跃、勇敢摘取的“金苹果”!
二、如何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
自主招生的关键步骤有六个。
报名——通过资格审查——参加测试(笔试、面试)——获得优惠条件——按要求正确填报志愿——高考录取中兑现。
自主招生的“三大关”为:资格关、测试关、高考关。首先,要符合报名条件,通过资格审查。有的学生不符合高校提出的竞赛获奖等“硬条件”,自然无缘考试;有的高校限定中学推荐而不开放个人自荐,那么若中学未获高校推荐表,则该校学生也无法报名,有的则仅采用笔试或仅面试。总体上看,笔试的难度一般在高考和竞赛之间,面试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最后,高考发挥不能失常。由于绝大多数高校的优惠政策要在高考招生过程中“兑现”,所以万一高考发挥失常,就有可能无法“享用”这些得来不易的优惠条件。
三、细算自主考的收益、成本与风险
投入自主考,我们当然期待胜利而非失败,但理性的考生会在考前就细算自主考的“明细账”:加入“自招大军”,可以获得哪些预期的“收益”?为了获得这些“收益”又要付出多少“成本”?其中可能蕴含哪些“风险”?只有审慎评估可能的收益、成本与风险,才能做出尽可能高明的决策,从而使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风险可控制,获得最大的赢面。
收益:给高考套上“双保险”
俗谚语:“杀头买卖有人干,亏本生意无人做”。自主招生之所以深具吸引力,当然是因为高校给出了巨大的“红利”——只要顺利通过自主考,就有希望给高考套上“双保险”。
保险之一是显性的“分数优势”。高校为通过考试的学生端出各种“优惠大餐”:有的承诺学生高考成绩达到重点批次(一本)控制分数线、专业服从调剂即予录取(俗称“预录取”或“虚拟录取”),有的承诺学生高考成绩在该校统招分数线下一定范围内即予录取(俗称“降分录取”),还有的允诺学生在成绩达到该校投档或录取分数线的前提下可获得加分5分、10分、20分甚至更高分数的优惠以参与专业录取排序(俗称“专业加分”)。在“分分必争”的高考中享有通过自主考换来的“优惠条件”相对未参加自主考者,无疑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若获得“预录取”或“降分录取”的优惠,则万一高考发挥略有闪失,也可通过这些优惠来弥补;即使看似优惠较小的“专业加分”,在学生挑战各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一批“实验班”、“明星专业”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市推行“平行志愿”,大多数名校的录取分数线几乎年年都是“大年”。不少中学一线教师直言,参加自主考是为高考“使巧劲”——高考中1分差距可以落下几千人,但自主考一旦成功,“起步价”可就是加5分!
保险之二是隐性的“心理优势”。自主考成功的学生,压力和包袱相对较小,在高考考场上易于控制心态和情绪,有利于正常乃至超长发挥,将失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高考最怕“万一”,成功闯关自主考可以获得“双保险”的庇护,大大提高自己的保险系数。
成本:花费时间和金钱
可是,要想拿到人人垂涎的“自主招生大礼包”,也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这次主要包括时间和经济两方面。
时间上,从了解各高校政策、比较和选定心仪的高校,到按要求填妥备齐各种材料、觅人写推荐信、撰写申请书、完成网络申请,从打听笔试信息、补充超纲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到正式参加笔试、面试,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大致从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起,各校就会陆续发布当年最新的自主招生信息,学生的备考工作也就大致展开了,而这段时间正与高三第一轮复习相重叠。因此,无论是自主考备考与正常高考复习有矛盾,还是自主考时间与学校或地区的期末考、模拟考相冲突,都是历年常见的问题。
经济上,由于部分学生要跨地市、跨省区赶考,交通、食宿、必要的考前辅导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风险:当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考得好,当然是皆大欢喜,但考试结果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特别是在精英云集、竞争激烈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就连一些平时一直顺风顺水、名列前茅的优等生也有“意外落马”的可能。一旦自主考失利,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即没有获得额外收益,又影响了正常高考复习。更有少数考生受到自主考失利的“打击”,影响了高考的备考情绪和自信心,从而一蹶不振,在最后一个学期走进“下降通道”。
四、初步了解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
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全国80所高校)
2003年,教育部在22所重点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规定试点人数不超过学校当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故俗称“5%自主招生”。从2008年起,教育部放宽了比例限制,一些高校自主招生名额达到当年招生总计划的10%以上。这种“试点”是目前各种自主招生政策中覆盖高校最多、涉及学生也最多的一种。截至2010年8月,全国共有80所高校获此种自主招生资格。
2003年首批22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2004年增加6所: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2005年增加14所: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2006年增加11所:江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7年增加6所: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2008年增加9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长安大学;
2009年增加8所: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0年增加4所: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南京邮政大学。
相关阅读:三公律博--中国政法大学考研
相关教育项目
- 何亮 咨询了 东莞精雕职业培训学校
2025/7/29
- 何亮 咨询了 东莞精雕职业培训学校
2025/7/29
- 曹老师 咨询了 环球网校
2025/7/26
- 朱佳旭 咨询了 临沂电力工程技术教育学校
2025/7/25
- 崔老师 咨询了 青白江航空学校
2025/7/23
- 李锦华 咨询了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
2025/7/14
- 严先 咨询了 谷安学院
2025/7/12
- 张锦蕊 咨询了 山西省大众传媒学校
2025/7/11
- 郑沐鑫 咨询了 重庆毅莱电竞学院
2025/7/10
- 刘杨 咨询了 济南汶源工商管理学校
2025/7/8
-
三公律博法学教育中心
-
- 所在地区:北京
- 行业类别:学历教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