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选拔人才,高考和科举哪个更难

2017/7/13 22:14:02

  又是一年高考季,毋庸置疑,高考已经成了几代中国人身上的文化符号。在现代,无数学子挥汗如雨,希望改变人生命运;在古代,参加科举选拔,“朝田舍,暮殿堂”,也是读书人的梦想。虽说科举是选拔做官人才的考试,但与如今的公务员考试相比,一个遴选的是官,一个录的却是吏,相当于办事员。与之比较,高考更接近科举。古代科举VS现代高考,哪一个更容易考中?

  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明清时期定型并走向鼎盛。明清两朝,读书人要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和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合称「童试」),方算是取得秀才资格,可以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了。第二级考试是乡试,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贡院”举行,折桂的称为「举人」。其后才能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与殿试。会试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殿试则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如此层层选拔,严苛竞争,难怪宝哥哥要深恶痛绝了。

  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 “嘉靖间,闽中吴小江,督学楚中,所拔入胶庠者,多垂髫士。士之已冠者,计窘,乃窃去头上巾,亦为垂髫应试。吴公见其额上纲痕。遂口占一诗,嘲之日:“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卯角且从权;时人不识予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胶庠”即学校,大意是明嘉靖年间,因督学吴小江力主提拔少年,已行冠礼的考生应试时纷纷改梳少年发型,头上却留有印痕。)

  (点击查看大图)

  现代高考是分省组织的选拔考试,如果以科举中的地方考试——乡试为对照,可以统计出,现代高考是分省组织的选拔考试,如果以科举中的地方考试——乡试为对照,可以统计出,明代各地的乡试录取率平均在2.2%~6%之间浮动。如据《嘉靖十年山西乡试录序》记载,山西省在公元1531年有1425人应试,录取65人,录取率为4.6%。如果以明代同一时期不同省份的乡试录取率计算,1531年,如果你在顺天府(今北京)考试,你的录取可能性(7.0%)是云南考生的近一倍;而如果你是1585年的应天府(今南京)考生,你就只有2.6%的希望,比福建、山东、浙江考生更低。

  据学者研究(《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郭明贵),明初的乡试中式率一般为10%上下,成、弘间为5.9%,嘉靖末年降为3.3%,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如应天府在公元1370年(明1368年建立)录取率为54%,在明代前期一般为20%以上,到1603年,仅2.2%的人被录取。自成化至明末,全国平均录取率为3.95%。

  而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招生计划,各省今年步入高考考场的莘莘学子,将有43%~68%的可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40年,高考录取率也一路走高,从当年的4.8%,到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的百分之三四十,如今已有70%以上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与古代科举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参加乡试的人已经是佼佼者:不仅每三年才举办一次,而且到明朝中后期,秀才的录取率已经在10%上下,很多人到六十岁了,依然是童生。

  (点击查看大图)

  如果以科举考试中的最高阶——会试和殿试计,明清时期进士的录取比例相对更高,但自1371年朱元璋开启闭关锁国(60%)到1850年咸丰帝即位(3.5%),录取率也是一路走低。如果以科举考试中的最高阶——会试和殿试计,明清时期进士的录取比例相对更高,但自1371年朱元璋开启闭关锁国(60%)到1850年咸丰帝即位(3.5%),录取率也是一路走低。可见,那时候的“连中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唐伯虎曾参加弘治戊午年应天府乡试,得第一名解元),较之今日各省的高考状元,含金量可是高了许多。

  如今,“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为这个时代无数人的悲观论调。明代的进士家庭成份是什么样的呢?据学者钱茂伟的研究,从永乐九年至成化五年期间,出身平民之家的比例在60%~86%之间递减。弘治十八年之后,该比例在38%~55%之间上下浮动。在永乐十年,出身功名之家的进士比例曾低至13.2%,而在崇祯十六年(清军入关的前一年),平民之家的比例也有40.5%。由此可见,科举这套制度在保证平民阶层的上升通道方面,有一定的公共性。

  在“人人都爱地图炮”的时代,想知道古代哪里最容易出进士吗?如果将明代24个府进士与人口数对照就会发现,当时的科举竞争南强北弱。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等地)、浙江、江西、福建是实力最强的地区,北直隶(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湖广、四川、山西、陕西次之,最南部的广东、云南、广西、贵州四省最弱。明李贤《古穰集》中有言:“况北方之士,始也不知自奋,必待师长教条之严。诲诱之勤,既久且坚,乃克就业,而人才之效可冀”,认为北方人不想读书。

  6月7日,一年一度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曝光,全国卷1的题为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中选择关键词,帮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北京卷的题则为“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光绪三十年,当时坐在考场上的考生,面对的是“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脑补一下,如果你是考生,想答哪道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