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开放 北京家长很担忧

2012年03月20日

北京家长很担忧

一边是随迁子女家长群体越来越高的放开异地高考的呼声;另一边,则是在北京、上海这些热点地区本地户籍家长的担忧与反对。

据报道,此次两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想到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他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杜玉波也坦承,异地高考放开,尤其在一些大城市,阻力主要来自于当地居民,所以各地要把这些矛盾处理好,在准入门槛上仔细测算好才能确定。

3月9日、3月13日,在“e度教育社区”论坛里,有网友陆续发表了“北京家长针对‘异地高考’等问题的几点意见”,以及《北京市民致教育部的公开信》,引发网友关注和跟帖。

在公开信和意见中,京籍家长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放开流动人口子女参加本地高考,会对本地学生造成冲击;因洼地效应而产生的高考移民(微博),进一步加剧城市的承载压力。并提出在小学、初中、高中、高考阶段对外来人口子女实行不同的限制方案。

北京市民田芳说,虽然她的孩子还在幼儿园,但她已切身感受到了幼儿园入园难、小学入学难,更不用说从周围同事孩子小升初中感受到的惊恐和艰辛。她觉得,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已经给京籍家长带来了压力,“我所在的小区就有随迁子女家长,他们基本都生了二胎,这些人要么在公司打工,要么做小生意,国家对他们的超生行为无法监管。”

田芳说,“这不单是一个高考的问题,必须看到其背后一系列引发的问题。”

在论坛上,网友墨宝说,“开放高考涉及到的地方财政、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医疗交通乃至计划生育方面,这些问题都考虑了吗?你们不觉得北京已经不堪重负了吗?”

田芳担心,一旦放开异地高考,北京会涌入大量外来生源,“较高的升学率一直是北京的优势,一旦放开,必将吸引更多人落脚北京,户籍制度也将被彻底架空,是否会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两会期间,不少代表也提出了开放异地高考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地,高考竞争相对不激烈,人口流入多,是异地高考矛盾最复杂最尖锐的地区。

“这不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利益竞争,也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从长远来看,大家都是受害者。”一开始,看到网上京籍家长言辞激烈的反对意见,武涛会很生气,“但后来想想,也能理解他们。”

而在武涛看来,在这一场博弈中,受影响的不只是非京籍孩子,“如果一个北京孩子认为,他上大学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身边外地户口孩子的离开,这种心态对吗?等到他踏入社会,面对不同价值观、不同地域的竞争者,他又会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武涛担心,双方的争论会演变成双输的局面,这对双方孩子的成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遥远的希望

2月29日,山东率先发布改革意见,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就地报名参加高考,与山东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这让王莉隐隐地感到了一丝希望,“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改革还是会一步步推进的。”

2010年,北京义务教育放开对外地户籍的限制也曾让王莉感受到希望。本想在孩子升初中时就要回河北老家的她因此选择了留京。

2010年5月,北京市教委发布政策表示,“只要是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非京籍子女,将保证其在京入学和接受教育”。各区县教委公布2010年小升初政策,非京籍学生享受同城待遇,可享受派位、推优、特长生选拔等权利。

据悉,小升初政策的转变缘于部分家长的努力与坚持。2009年,部分家长开始推动非京籍子女正常参加小升初,并于2010年3月,首赴海淀区教委表达诉求,此后每周一次到海淀区教委、北京市教委反映情况。

此后,申益、王莉、武涛、张猷等有相同诉求的家长联合起来,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2010年2月起,北京家长率先自发成立“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随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家长也加入到这一行动中。这些家长志愿者寻求支持者签名,并将这些签名连同诉求送到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呼吁尽快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让随迁子女在经常居住地享有教育公平的权利。

2011年10月29日,随迁子女家长发布民间版《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建议各省区以学籍取代户籍作为高考报名依据,允许非户籍子女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

他们的呼吁也开始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微博)校长钟秉林个人赞成异地高考,他认为,随迁子女家长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为这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长期贡献,跟随他们在一起生活的子女,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在这里受教育和参加考试的权利。但它在操作上确实有一定复杂性,他建议,异地高考实行后,北京、上海等地应更多地投放招生计划指标,以保证不会影响到常住人口子女高考的利益。

虽然异地高考的改革之路还面临重重困难,但申益说,即使儿子赶不上北京放开异地高考,他也还会继续奔走呼吁,因为“每个孩子,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都有获得公平教育的权利。”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家长均为化名)

更多内容,请查看 北京招生网 专题

更多招生简章,请查看“高考资讯”频道

更多高校,请查看“院校库

相关内容